简安小说网>穿越> > 第一章 关中经略 第九节 定量计算
    共尉诧异的看着孔销,眼中全是笑意:“多谢先生提醒,章邯嘛,我是要先解决的,至于司马欣,他还不配做我的对手。”

    孔的知道共尉不打无把握之仗,见他肝然已经考虑到了这些,也不用他再多嘴了,起身不要告辞。共尉却叫住了他,一脸为难的挠着头:“先生,有件事,还得烦请先生。”

    孔的一看共尉那副苦样,顿时头皮麻,上次共尉就是以这副表情。这种口吻和他说话,请他给共家搞一个象样的家谱,差点没把他孔稣给憋死。共工那是史书上定论的奸臣,他憋死了无数的脑细胞,也没想到办法给共工翻案,让他成为能让共尉面子有光的祖先。以至于他每次见到共尉,都觉得心里有愧。现在又见共尉这样子,他又有一种不祥的感觉。

    “大王,,有什么事?”

    “是这样的。”共尉暗笑不已。他说,秦人不重儒家那一套,原本重生不生死,厚葬的事情,在秦也有。可是不风行,薄葬也没人说什么。可是自从秦一统天下之后,有不少儒生入秦,宣扬儒家厚葬的那一套孝道,虽然影响不是很大,但是多少还是有人信的,也算是成了一种风气,再薄葬的话,面子上多少有些不妥。现在关中财物枯竭,如果还要厚葬,那活人就更活不下去了。因此共尉希望孔销从理论上。先把厚葬这股风给去除了。共尉的话还没说完,孔稣的脸色就变了,匆匆的一拱手,说了一句“容臣考虑考虑”落荒而逃。

    看着孔销难得矫健的背影,共尉愕然,指着孔销离去的方向,说不出话来。宝珊暗自笑,也不敢放肆,收拾了算盘,忍着笑走了。

    宝珊网走,朱鸡石来报,代王陈余的使者夏说到了。

    共尉很奇怪,他知道山东的那些事,陈余赶跑了张耳,扶持赵歇复位。赵歇让他做了代王,但是他和陈余没什么来往,陈余派使看到关中来干什么?

    夏说进了宫,顾不上诧异共尉身旁陈设的简陋,先将陈余的书信奉上。共尉展开一看,陈余在信里先吹捧了他一通,然后解说了现在山东的情况。他向共尉指出,项羽这次重兵围剿彭越,总在一举解决山东的内部问题,等他统一了山东,大王你就是最后的目标了。现在有齐赵、彭越牵制项羽,大王才可以休养生息,因此请大王从自身利益考虑。出手帮忙,不要让他和彭越被项羽干掉。

    共尉看完了书信,摸着胡子想了半天。夏说心慌意乱,趴在地上想好了说词,正准备展开游说的时候。共尉说话了:“夏君一路上想必也看到了,我关中正在秋收,当此之时。我不能出兵。”

    夏说立刻就急了,他仰起头,胀红了脸看着共尉,共尉又一次打断了他:“不过,我不会坐观成败的。请你回报代王,就说我虽然不出兵,但是我能保证,项儒不敢离开河东一步。”

    夏说松了一口气,如果真如共尉所说,项伦不敢出兵邯郸的话,那陈余就可以腾出手来,帮助彰越和项羽周旋了。但是共尉没有说究竟要怎么办,他心里还是没底,生怕共尉在说空话,糊弄他。

    共尉看他犹豫,也不多说,只是让他下去休息,请他在成阳玩两天然后再起程。夏说哪有心思玩,匆匆在咸阳转了一圈,打听了一下咸阳大致的情况,就出关返回邯郸。陈余听了夏说的回报,心里也是犹豫不定,他不知道共尉有什么办法。不出兵也能让项伤不出河东,千思万想之下。他还是不放心,觉得自己可能是语气太强硬了,共尉不喜,为了安全着想,还是把姿态放低一些的好。于是他又写了一封信,派夏说再去一趟关中。

    正在昌邑指挥围剿的项羽见到了从关中赶来的剧彻。荆彻先奉上玉、璧一对,祝霸集旗开得胜,马到成功,再奉上玉斗一只,祝亚父范增寿如北斗,然后又献上锦缎,纹是我家大王给未来的长媳做衣服穿年初的时候,虞姬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孩,范增为之取名项琳,琳者。美玉也。项琳现在正是有趣的时候,是项羽的心肝宝贝。按当初的约定,这是共尉长子共展如的夫人,西楚国未来的太子妃。满月酒的时候,共尉特地派奉常叔孙通带着大礼来贺过,以后每次派人来见项羽,都要带点礼物给项琳,大到玉器小到玩具,什么都有。

    项羽笑眯眯的接下了礼物,让人把锦缎送到后帐去给夫人。然后侧彻奉上了共尉的书信,项羽看了一眼,脸上的笑容全没了。他默默的把那张柔若肌肤的纸递给范增,范增接过纸,没有展开看,先是问削彻道:“这就是关中的纸?。

    “回亚父,这正是我关中的竹纸。”荆彻略有些得意的说道。

    范增点点头:“怪不得有股竹香呢,听说这纸供不应求,一丸一金。可有此事?”

    荆彻笑得更得意了:“回亚父,这纸虽然好,但是也不到一丸一金。那是商人们牟取暴利呢。在关中大概十石粟米可以换一丸纸,而且是二十枚一丸,不是山东的十枚一丸。”

    “是吗?”范增惊讶的说道:“果真是暴利呢。”他顿了顿,又问:“关中今年收成如何?粮价几许?”

    “回亚父,托霸王和亚父的福。今年关丰收成不错,粮价大概在百钱左右。”

    “百钱?”范增不解的皱起了眉头:“去东关中粮食那么紧张,也不过百钱,怎么今年丰收了,还百钱?”侧彻不卑不亢:“我家大王心系黎民,怕谷贱伤农,所以大量吸收储粮,维持粮价。”